古今對照

學校現況

一般史料

台北市

 

市立北女中校史

 

清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台灣島北端盆地內,萬人崇奉「文廟」終於落成,從光緒七年開始動工,陸續完成儀門、大成殿、禮門、門、門、萬宮牆....,這座台北最早的孔廟隨即成為台北讀書人的精神中心。或許知者非眾,百餘年前占地七千餘坪的文廟所在就是今日北女的位置。與文廟隔街相望的是武廟(約今日司法大樓的位置),而文、武廟中所夾之街及名之為「文武街」(亦即重慶南路一段)。文廟祭祀孔子,武廟供奉關公,一文武在香煙繚繞中庇佑了北臺灣的人民。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治台初期,為了消除人的民族意識和歷史文化,日人大肆破壞清代建築,而文廟也不能倖免地被夷為平地,建成了「衛戍醫院」。

 

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日人於文廟原址建立了「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也就是北女的前身)。翌年,也就是1905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更名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高等女學校」,1907年,再次更名為「臺灣總督府中學校附設高等女學校」。「臺灣總督府」是當時日人治理全的機構,「國語」則是指「日語」,「國語學校」是在日據時代,主要是對在台的日本女子實施高等普通教育為目的,所有修業年限、入學資格,以級課程均依照日本內地之高等女學校令辦理,尤重家事課程。所謂的「附屬」、「附設」是指附屬於「中學校」(男子學校)。在女權彰以及大和民族的絕對男尊觀念的前提下,所有的女校都只能處於「附屬」的地位,這種重男輕女的情況直到1909年(即清宣統元年)才終獲改善,三月,公布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官制,才脫離中學校將名字改為「臺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脫離男性本位主義的陰影。但傳統的觀念又豈是更一名而能易之的呢?千年以來的重男輕女觀點仍深植於人心,就好比當時的『日華之分』般清晰,而且殘酷。

 

西元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1917年九月由於南高等女學校設立,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北高等女學校」,1921年十月四日由於地方制度改正,所有中等學校全部移管於州,再改為「北州立北第一高等女學校」。而不變的卻是台灣的殖民地地位,只有無止盡的被剝削,無際的被壓迫。在當時,「台北州立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是一座日本皇朝統治下的貴族學校,臺灣本省女子只得望之卻步,而主要就讀於第三高女(今日中山女高)。「北州立北第一高等女學校」在那時其教育成果已揚名臺灣,成為首屈一指的明星學府。民國三十四年(西元1945年)臺灣光復,第一高等女學校再度改名為「臺灣省立北第一女子中學」,或許是因為位於文廟的原址上,接受了諸聖先賢的冥冥庇蔭吧!此後「臺灣省立第一女子中學」在歷任校長的努力之下,學生素質一再提升,不僅擁有高升學率,更在體育、美育等各方面均獲得優異的成績。

 

民國五十六年七月(西元1967年),臺北市改制,學校改隸臺北市,正式改名「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通稱北女),該名終於出現在「校名史」上,迄今,眾多青杉黑裙的莘莘學子仍舊悠遊在這一方自由天地中,接受著學術自由化和五育並重的教育,得以發揮所長,享受近百年來教育建設的成果。

 

 

 

中學

大同區

成淵高中

中正區

市立建國中學

市立北一女中

私立強恕中學

大學

士林區

東吳大學

大安區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中正區

市立教育大學

新北市

中學

淡水區

私立淡江中學

蘆洲區

私立徐匯中學

大學

淡水區

私立真理大學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