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般史料 |
||
台北市 |
台北教育大學校史 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時期 1896年設師範部,修業二年,培養日語傳習所和師範學校未來的教員及小學校長。設語學部,修業四年,負責向台灣本島的青年傳授日語。設附屬學校,供普通教育模範部學生實施教授、傳習之用,第一附屬學校修業6年,其他二校(今老松、太平)修業4年。 1897年4月1日,開設第一附屬學校女子部。 1897年10月25日,南門校舍落成啟用,將師範部及語學部遷入新校舍。附屬公學校仍留在祖師廟至1906年4月,遷至今公園路之新校舍,改稱為附屬小學。 1899年台北師範學校開始授課。師範部(分設甲、乙兩科)。甲科之學生悉為日本人(內地人),在日本招考;乙科之學生以在台之日本人及少數台籍學生為招考對象。 1900年9月13日,台北師範學校增設農科。後來輔導成立宜蘭農林學校及嘉義農林學校。及至台北帝國大學成立時,本校農業科被併入台北帝大農科(即今台大農學院)。 1900年11月1日,國語學校鐵道科、電信科開始授課。電信科除培育電信專業人才外,輔導成立台北工業學校,至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成立時被併入台南高工(即今成功大學)。 1900年,國語學校商業科培育金融等專業人才外,並輔導成立商業學校。至台北高等學校成立時,被併入台北高商(即原中興大學前身法商學院)。 1901年3月1日,國語學校首科廣東語(即今客家話)課程。 1907年10月,石川欽一郎以台灣總督陸軍部通譯官身份駐守台灣,同時兼任台北中學與國語學校教師,直至1916年夏辭職返國,1924年春,受關東大地震影響的石川再度來台,擔任台北師範學校囑託,至1932年正式退休為止,全力在台灣推廣水彩畫。促成師範學生及校友組織畫會,例如七畫會(1926)、台灣水彩畫會(1927)。學生有李石樵、藍蔭鼎、倪蔣懷、李澤藩等重要藝術家。 1919年4月1日,國語學校更名為台北師範學校,分校改為台南師範學校。 台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時期 1920年3月台北師範學校設預科及本科,並改稱為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預科由小學考入,修業4年,本科係由預科畢業後直升,修業2年。設「教員養成講習班」,修業六個月至一年不等,畢業後以代用教師任教。 1922年2月5日,台北師範學校第一次學潮,計15名學生遭勒令退學(含宗教改革家證峰法師林秋梧)。1924年11月,北師第二次學潮,計38名學生遭勒令退學(含後來著名畫家陳植棋、政治人物李友邦等)。 1925年新建校舍於大安芳蘭,稱「芳蘭校舍」,為今本校校址。 1926年10月,舉行台北師範學校創立30週年紀念活動。出版《台灣師範學校卒業及修了者名簿》、《寫真帖》、《台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誌》。 1927年5月13日,修正各級學校官制,將台北師範學校分割為台北第一、第二師範兩個學校。 1927年5月18日,台北第一師範學校創校典禮(小學師範部)(即今市立教育大學),校舍使用南門校舍。1927年5月23日,台北第二師範學校創校典禮(公學師範部),校舍使用新建立之芳蘭校舍。 1940年台北第二師範學校設「女子講科」。廢止高等女學校師範科,將台灣師資培育完全導入師範教育系統。 1943年4月台北一師、二師合併為台北師範,改名為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升格為專科。台北師範學校設本科、預科及女子部。本科使用芳蘭校舍、預科及女子部使用南門校舍至戰爭結束。國語學校及台北師範學校的學籍簿均移至芳蘭校區。 1945年3月20日,日本大本營發佈學徒動員會,徵召在校學生為現役戰鬥員,北師預科、本科學生被徵召至宜蘭,女子部疏散至南投雙冬。5月30日,美空軍派出數百架次B-29對台北地區施行地毯式轟炸,總督府受重創,北師南門校區幾乎全毀。 芝山巖學堂時期 1895年5月8日,依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與日本,總督學府學務部長伊澤修二率日籍教師六人,設國語學堂於士林,6月遷至芝山巖開漳聖王廟,稱芝山巖學堂。 1895年12月18日臺語講習所開始授課,1896年6月29日關閉。 1896年1月1日,6名日籍老師悉數被殲,教室被毀,是為「芝山巖事件」。 臺北師範專科學校時期 1961年8月,奉令升格改制為「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專科學校」,以師校舊有規模作師專新制張本。 1962年7月10日,台北、台中、台南三所師專五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聯合招生由本校主辦,召開聯合招生委員會籌備會及第一次招生委員會議。 1965年7月5日,擬定教員升等辦法並舉行審議委員會議。 1965年8月13日,韓寶鑑校長偕同主任教官陳懋衢上校及學生代表首次赴成功嶺慰問暑期集訓學生。 1968年7月開設暑期部。增設國校音樂師資科,並辦理國民中學教師職前訓練班。 1970年3月21日,本校與韓國國立教育大學結盟為姐妹學校。 1970年兼辦台灣省智能不足兒童教育師資訊練班。 1973、1974年辦理暑期部利用空中教學。 1979年7月29日,音樂館落成。 1984年8月,日籍校友103人蒞校訪問。 1986年12月5日,舉行校慶慶祝會,會後並舉行新建科學館落成典禮,由陳梅生次長、林清江廳長共同主持剪綵。 1987年1月15日,各辦公室進行搬遷至新建科學館辦公,原行政大樓(紅樓)開始拆除。2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綜合(行政)大樓破土典禮。 臺北師範學校時期 1945年10月25日二次大戰結束,12月5日政府接收本校,更名為「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學校」,肩負培植國校師資之責,本省行政長官公署遴派唐守謙任校長,同時另設附屬小學一所,以供教育實習、研究與實驗之需。 1945年12月設普通科、師資訓練班、簡易師範班,並推行班級導師制。12月25日,南門校區被割捨,校名為台灣省立台北女子師範學校,為今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1947年增設體育師範科及藝術師範科。 1948年經教育廳報請教育部以本校為全省師範之示範學校,並增設音樂師範科。 1955年9月奉教育部令為實驗師範學校,負責研究實驗與推行社會中心教育。停辦特別師範科,試辦國民小學教師進修班。 1958年8月,為推行社會中心教育,開始施行「駐校實習」。 1959年10月,奉教育部令為科學教育示範師範學校。 臺北師範學院時期 1987年7月1日,本校正式改制為師範學院。 1991年7月1日,舉行本院改隸國立之校名揭幕儀式。 1992年5月27日,舉行「台灣國際標準電子公司捐贈林靖娟老師獎學金一百萬元」捐贈儀式。 1992年8月成立初等教育研究所(1996年改為國民教育研究所)、幼兒教育學系、美勞教育學系、社會科教育中心。 1992年12月5日,舉行體育館、藝術館、視聽教育館落成剪綵。 1993年8月,增設體育學系。 1995年11月23日,本院奉准開辦「研究所四十學分班」。 1996年8月16日奉准增設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86學年度開始招生。 1996年12月,舉辦創校一百週年校慶活動,包括校友捐建鐘樓、表揚第一屆傑出校友一百位等。 1998年8月,數理教育學系分立設置數學教育學系以及自然科學教育學系,並增設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設置數理教育研究所,87學年度開始招生。 1999年8月,增設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並核准國民教育研究所招收博士班學生。 2000年8月,成立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傳統音樂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班、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及兒童英語教育學系。 2001年8月,成立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及體育學系碩士班;美勞教育學系奉准改名為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 2002年3月9日,在師大召開之11所師範校院校長座談會中,與會人員提出籌組「台灣聯合師範大學系統」之議,希望透過校際合作,有效運用教育資源,提升教育及學術研究品質。 2002年8月,成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班、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 2002年9月27日,張玉成校長與台灣大學陳維昭校長在教育部共同簽署兩校互為策略聯盟協力機構意願書,由教育部呂次長木琳主持並作見證。 2003年1月23日,與澳門大學簽訂學術交流合作協議書;24日與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簽訂學術交流合作備忘錄;期以此為基礎,開創新格局,擴展日後的合作。 2003年8月,成立玩具與遊戲設計研究所、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國民教育研究所奉准改名為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2004年4月,我國首次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教育部指派本校承辦相關行政事務。 2004年8月,成立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特殊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班、造型設計學系:數理教育研究所奉准改名為數學教育研究所、自然教育研究所、傳統音樂教育研究所改名為音樂教育研究所、初等教育學系改名為國民教育學系、數學教育學系改名為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為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臺北教育大學時期 2005年8月1日,升格為台北教育大學,成立教育、人文藝術及理學院等三個學院。成立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究所、文教法律研究所及資訊科學學系。 2006年8月1日原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語文教育學系、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及音樂教育學系等4學系分別更名為心理與諮商學系、語文與創作學系、藝術學系及音樂學系。教育學院增設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人文藝術學院增設文化產業學系及理學院增設數位內容設計學系等3學系,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納入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2006年 本校與台大簽訂互為策略聯盟協力機構計畫書。 2007年 成立創新育成中心、澎湖創意中心。 2008年 8月林新發博士接任第11任校長,以「百年名校傳承創新」經營學校。 2009年 2月綜合教學大樓、展覽館、游泳池新建工程開工動土。 2011年 3月綜合教學大樓、展覽館、游泳池新建完工落成。 |
||
中學 |
|||
大同區 |
|||
中正區 |
|||
大學 |
|||
士林區 |
|||
大安區 |
|||
中正區 |
|||
新北市 |
|||
中學 |
|||
淡水區 |
|||
蘆洲區 |
|||
大學 |
|||
淡水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