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對照

學校現況

一般史料

台北市

 

淡江中學校史

 

淡江中學昔稱淡水中學、淡水高女,為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士馬偕博士所創設,是台灣罕見歷經清、日、民國三代的百年老校。不僅其校史見證台灣歷史遞與教育文化變遷。其校園座落於依山面海的滬尾砲台,秀麗的風光自古迄今為淡水名勝地,今日更以五育並重的美學風和浪漫的校園情境聞名全台。

 

偕博士在淡水成為通商口岸之際來到淡水,即以此地為家,也做為他在台宣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在近三十年間馬偕博士不只弘揚基督教教義,建立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也傳播了西方的文化,他所設立的醫院和學校,成為台灣現代化的里程碑,對啟迪民智,開通思想,變換社會風氣,均有深遠的影響,對清末台灣社會的現代化,更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有效的訓練本地幹部,是馬偕博士宣教工作的特色,為使學生也成為社會的表率。他以極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技術啟發學生,引進西方思潮,介紹較進步的科技知識,以增加學生視野。「牛津學堂」和「淡水女學堂」的設立,比劉銘傳於1887年在台北設立的「中西學堂」及1890年設立的「電報學堂」都來得早,可說是北台灣新式教育的發韌,更難得可貴的是馬偕博土興辦此兩所學校的目的、理想與教學理念,至今仍為淡江中學所奉行。

 

台灣割讓之後,日本政府挾明治維新之後的進取精袖,正式取代積弱不振的滿清政府,開始積極經營台灣。使得馬偕博士驚覺到,他們於前清時代在淡水建立的醫院和學校已經落伍,必須做重大的調整。1901年馬偕博士逝世,北部長老教會和他的後繼者,遂在宣教政策上採取一連串的更新和強化作為,以繼承馬偕博士遺志,其中以在淡水第二波的興學,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最大,淡江中學也就應運而生。

 

馬偕創辦之教會學校 中西合璧建築優美。淡江中學歷經滿清、日本、民國三代,擁有百年校史,實屬難得。淡江中學可溯源於1 8 8 2 年馬偕所創辦之「淡水女學堂」,此為全女子首學。日治時代女學堂改制為「女子中學」。1914 年在牛津學堂正式創辦淡水中學,為臺灣北部較早本土子弟就讀的中學校。1925遷往今之八角塔校址後,蓬勃發展、人才輩出。1 9 4 5 年後,學校回歸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一度因新法令改名為男校「淡江中學」和女校「純德女中」,直到1956 年男女校才合併為今天的「私立淡江高級中學」。八角塔、女校大樓、大教堂、馬偕墓園、外僑墓園、體育館、圖書館等歷史建築座落於校園內,藝術價值高,使得淡江中學成為一座充滿人文精神的古蹟博物園區。如有機會參加校史館所舉辦的導,必能有豐富的收穫。

 

 

 

中學

大同區

成淵高中

中正區

市立建國中學

市立北一女中

私立強恕中學

大學

士林區

東吳大學

大安區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中正區

市立教育大學

新北市

中學

淡水區

私立淡江中學

蘆洲區

私立徐匯中學

大學

淡水區

私立真理大學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