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貿 崗 沿 革
  • 西班牙統治│只有北部的活動範圍

    1571年,西班牙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建立東亞的殖民基地,並將殖民計畫擴至周圍的島嶼。1592年豐臣秀吉欲占領台灣入侵馬尼拉所在的呂宋島,1624年,在大員設立殖民據點的荷蘭,都是影響西班牙決定要佔領台灣的原因,對抗妨礙與中國貿易的荷蘭,以及作為天主教傳教的跳板。

     

    1626年西班牙人從馬尼拉出發,先來到了臺灣的雞籠,佔領此地將這裡命名「聖薩爾瓦多島」,並在此地建立了統治中心「聖薩爾瓦多城」。在糧食短缺的影響下,1627年前往淡水河,1628到1629年間建立新的據點「聖多明哥城」。

     

    荷蘭人在1629年北上,將此地的西班牙人驅離、佔領毀壞聖多明哥城,並在1642年統治了雞籠地區,使西班牙人投降。而西班牙人實際的撤離時間有不同的說法:一種是在1624年敗兵時就撤軍,並毀壞原先建立的城址。二是1637年才因為「軍費」等等因素撤離淡水,隔年菲律賓總督命駐軍拆毀聖多民哥且全員撤回菲律賓。

  • 荷蘭人北進│北邊也要佔領

    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在1641年就已在淡水與當地人有硫磺、鹿皮的貿易紀錄,並且派有船隻在淡水河附近巡邏。佔領雞籠地區時,就開始計畫在聖多明哥城的原址重建城池,來維持與當地的貿易。期間因為下雨、工程不順而有所延遲,1646年才完工,命名為「安東尼堡」為了紀念當時的東印度總督安東尼范迪門。當時的漢人稱荷蘭人叫「紅毛番」,而安東尼堡就被稱為「紅毛城了」。

  • 鄭氏的攻入│似乎很短暫

    1661年雞籠和淡水地區的巴塞人反抗,隔年荷蘭大員的長官向鄭氏投降,但是仍然有駐守在淡水、雞籠地區,直至1668年才全數撤守並毀壞城池。鄭氏政權起初沒有修復此地,到了清軍要攻打北台灣時才派人駐守稍微修繕。

  • 清在台時期│租給英國人不歸我管

    1724清政府派遣淡水同知王汧加以修建,增建圍牆及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東西為大門南北為小門,不過沒有駐軍在此。嘉慶年間(約西元1800年起)才在紅毛城的河岸設立砲台,有水師駐守此地。

     

    1861年時英國在淡水設有領事館,在1867年英國與清廷簽訂「紅毛城永久租約」永久租用紅毛城並將原本的領事館改到此處。英國將紅毛城原本灰白色的城堡外牆塗上紅色,尖形屋頂改為平台,在屋頂加雉堞,城堡東北與西南加設角樓。在南牆加露臺和雉堞、槍眼。西邊增建廚房、衛生間跟放封院。城堡內二樓充為領事辦公室、會計室、秘書室和簽證室,期間一度租借給海關做為官員的宿舍。底樓為地牢,增設四間有送食口及窺孔的牢房。1891年英國在紅毛城的東側新建一棟二層磚造洋房作為領事館官邸。英國在此地時,建築物的主體基本上仍是使用荷蘭留下的原本建物。

  • 日本人來台│就列為古蹟吧

    1895年臺灣被日本統治,但是紅毛城還是英國的領事館。直到1912年時紅毛城早就是淡水的觀光景點,日本政府在臺公布《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於1939年,沒多久便將紅毛城列為「臺北州指定史蹟」。

     

    1941年時,爆發的太平洋戰役日本對英、美宣戰也使得領事館關閉。不過領館內的檔案和財產則將被保管到戰事結束,沒有遭到破壞。

  • 二次大戰後│順利接收!

    國民政府在1945年接收臺灣,1946年英國行使「永代租借權」回到紅毛城,重新開設領事館。1950年與英國斷交,1972年,英國才完全撤離紅毛城。交由澳大利亞代管,之後也曾交給美國管理。

     

    紅毛城九面旗的統治代表的九個政權:西班牙→荷蘭→鄭氏→清→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收歸國有

  • 稅務司設立│天津條約開放通商

    台灣海關的設置源於1858年,清廷在英法聯軍之役戰敗後,和英、法簽訂「天津條約」,將臺灣開放為通商口岸。1860年之後,英國首任駐台大使到達台灣勘查適合通商的港口,台灣府海口淤塞、不利船隻停靠等等,最終決定以滬尾為通商口岸。

     

    海關的職責以徵收進出口船隻裝載貨物的稅款,同時也擔任償還列強賠款、外債擔保的角色。1862年正是在滬尾設洋關徵稅,並興建海關官邸提供稅關長、秘書及其他海關官員居住。

  • 稅務司管理│聘洋人為稅務司總管

    最初淡水海關是由中國人管理,清廷為斷絕華人官吏貪墨的陋規和確保關稅徵收,聘洋人為稅務司總管,清廷派任的海關監督,僅能管理原來的一般事務,稅務司行政權則大部分都在洋關的手裡。

     

    而當時的海關辦公處就在原本滬尾水師的守備署,碼頭設淡水河畔。依照當時的稅務司編制徵稅部門可分為:洋人、華人兩系統。洋人分成內班,有稅務司、副稅務司、幫辦、供事、醫師。外班,有各等總巡等驗貨、巡役。海班,資料不詳。

  • 埔頂三塊厝│稅務司宿舍

    而淡水官署裡的洋人早期人數不多,僅能租屋,洋人與華人的起居習慣不同,就有了興建官邸宿舍的舉動,這也是此地的由來。1866年,稅務司購買到現在官邸和附近土地,於1869年由副稅務司長著手進行規畫和興建官邸,陸續完成三座洋樓,提供司長、秘書和部屬居住,淡水人稱為「埔頂三塊厝」。

     

    「埔頂三塊厝」在1884年清法戰爭西仔反戰役的淡水戰區,淡水沿岸遭法軍砲擊,炸毀部屬所居住的房舍。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所簽訂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稅關鑑定官登陸基隆,到達淡水時,淡水海關稅務司向日方表示:「大清帝國海關屬於赫德管轄,清廷僅支付海關人員薪俸、房租及其他雜費,每月三千兩而已,海關業務形同包稅制度,所有房屋、地產等均屬於赫德的私產。」日本查證結果,淡水海關官舍土地一區確有登記在赫德名下,經雙方不斷的交涉後,日本方面購回淡水和基隆海關,結束淡水海關的關務,將淡水、基隆兩海關正式移交給日本。

     

    1900年時海關將已毀的職員官舍重建,日本稅關長在此成立「五十會俱樂部」,成為關員休憩、聯誼、打球、進食的場所,讓官邸形成不一樣的生機。二戰時兩官邸作為淡江中學租給學生的宿舍、變成學生的「行寮」。直至大戰末期不再作為行寮後,官邸逐漸荒廢成淡水人稱的鬼屋。

回國貿崗

聯絡資料

其他相關

Phone:  02-26215656  #2328 (淡江歷史學系)

Email:  rain831023@yahoo.com.tw

Address: 25137 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 內容參考資料
  • 製作素材來源
  • 使用權限詳細說明

Copyright © 2016 The viewers of Five-tigar hills. All rights reserved.

Use of this website signifies your agreement to the Terms of Use.

©五虎崗的眺望者

覺得不錯,就幫我們按個讚吧!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