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最開始的控制者
16 世紀中葉以降,北臺灣的雞籠和淡水已有不少中國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原住民的貿易活動。
西班牙人很早即注意到淡水與中國貿易的重要性,因此當其於 1626 年在雞籠和平島的據點與工事逐漸穩定之後,便展開對淡水地區資訊收集的工作,意欲進一步攻取淡水。
西班牙人終於在 1628 年初於淡水設置要塞,淡水成為西班牙人的據點。 1628 年至 1629 年,西班牙人在淡水建立一座要塞─聖多明哥城。
荷蘭時期│西方國家的交鋒
西班牙人占據雞籠、淡水後,1629 年,荷蘭臺灣長官Pieter Nuyts 認為西班牙人占據該地將阻礙荷蘭與中國之貿易,以及在臺之利益,於是建議巴達維亞當局以武力加以驅逐,但未獲重視。1642年8月17日,荷蘭以Hendrick Harouse為指揮官,率戰船5艘、戎克船5艘、領水艇6艘、兵員水手690人出發來攻,西班牙軍在眾寡懸殊下,雖力圖抵抗,最後於8月26日投降。荷蘭人取代西班牙人統治北臺灣後,甚為重視淡水的防務,不僅加強淡水城寨的工事並派兵80人駐守淡水,用以統治淡水地區原住民。
明鄭來台│疏於管理的時代
1662年2月1日,荷蘭大員長官揆一在條約上簽字,向鄭成功軍隊投降。但是,部分荷軍仍持續駐守北臺灣的淡水與雞籠等地。到了1668年,荷軍方自臺灣全數撤退,並在撤軍同時破壞自行破壞城寨,並燒毀一些無法帶走的物品,但鄭氏並未對淡水有太多的重視,基本上只作為流放犯人的場所。1683年,由於與清廷軍事情勢惡化,鄭氏才命北路總督何祐修淡水舊城,藉以防備清軍的入侵。同年7月,鄭軍於澎湖海戰失利,何祐遂私下向清廷表示願獻出雞籠與淡水二地,而鄭氏則在9月5日向清朝正式投降。
中法戰爭│砲台建置的轉折
1883 年(光緒 9),清、法因越南問題發生戰爭,清廷已知道臺灣地位之重要,兵備道劉璈積極整備防務。翌年 7 月,清廷派劉銘傳到臺灣籌備防務。1884年8月5日,法軍提督孤拔(Anatole Courbet)委派海軍少將李士卑斯(Lespès)率艦砲擊基隆,登陸三沙島,被擊退。10 月 1 日,再攻基隆,進占基隆市街區及獅球嶺各堡壘。另派Lespes率艦攻淡水,劉氏命孫開華在河口以載石船沈船封,港且在英方的協助下於淡水河口布防水雷。10 月 8 日,法軍於今日沙崙海水域場附近登陸作戰,但因不熟悉地形被清軍及台灣鄉勇伏擊,不支撤退,但自10月23日起至翌年4月15日止,法軍封鎖臺海5個月,造成淡水及北臺漁民重大損失,淡水人將此次戰役稱之為「西仔反」。
北門鎖鑰│北台灣的防衛者
西元1884年8月中法戰役於基隆展開,時任福建巡撫劉銘傳注意到法軍可能利用淡水河直接進入台北府城,因此決定棄守基隆把兵力改移至淡水。而當時清朝就曾在淡水沙崙、中崙、油車口先後修築砲臺,然清法戰爭時,此三座砲臺幾乎全被法軍摧毀。
清法戰爭後,劉銘傳為提升台灣海防建設,因此在各海口增建砲臺以利防禦。故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Lieut Max E Hecht)負責督造,以西洋砲臺為建築範本在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五處海口趕造十座新式砲臺。其中,滬尾有兩座砲臺,一為「北門鎖鑰」即是今日的滬尾砲台,另一為「保固東瀛」今已不見其遺跡。並透過英商怡和洋行向美國購買阿姆斯特朗大砲31尊全數安裝於10座新砲臺上。光緒15年(1889)大砲安裝完竣後,滬尾砲台便未曾實際參與戰事,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完整,而滬尾砲台亦是劉銘傳在台灣本島所建礮台中碩果僅存的一座。
日治時期日軍撤走滬尾砲台內四門大砲,改將此地做為砲兵射擊練習場。台灣光復後,滬尾砲台改由國軍駐防,民國七十四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核定,將滬尾砲台定為二級古蹟,整修後開放民眾遊旅。
回軍事崗
聯絡資料
其他相關
Phone: 02-26215656 #2328 (淡江歷史學系)
Email: rain831023@yahoo.com.tw
Address: 25137 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Copyright © 2016 The viewers of Five-tigar hills. All rights reserved.
Use of this website signifies your agreement to the Terms of Use.
©五虎崗的眺望者
覺得不錯,就幫我們按個讚吧!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