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地區打鐵舖與庶民生活史之關係
羅元祺

摘要
在臺灣開發的過程中手工業的發展規模有其侷限性開港通商以前
臺灣多用農產品與福建等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日常物資交易形成頗具
特色之「區域分工」;開港通商以後,更為普遍性的透過對外貿易來換取
所需的日常物資究其根本原因即是臺灣沒有較具規模的手工業隨著經
濟拓展與開發日益手工業也開始在臺灣有了初步的規模但自日治時期
以來不斷引進的新式器械與技術讓傳統手工業遭受到現代化的考驗
中之一即為本文探討之打鐵業。
淡水地區的開發頗早因此打鐵業也隨著開墾的擴張而成長本研究
著重在淡水地區的打鐵舖發展就目前僅存的打鐵舖進行探討進而分析
此一傳統產業對應的社會生活變遷以及淡水打鐵業在歷史上的價值與定
位,最後並思考打鐵業未來轉型的可能性。
關鍵詞
淡水、打鐵舖、手工業、淡水傳統產業、庶民生活史
本文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01 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年度獎勵補助案之一,計畫編號︰
NSC 1012815C032003H。承蒙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專任副教授吳明勇老師指導,對於
題目擬訂文獻解讀與文字撰寫皆有適切協助並能針對撰述內容與其時代背景作一通盤性
整合說明使筆者之敘述更加適切深表感謝之意再感謝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黃繁光
老師提供諸多資料,使本文內容更臻完善。
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四年級學生。
1
大綱
壹、前言
貳、淡水打鐵產業之發展
參、淡水打鐵舖—正三號打鐵舖與順利打鐵舖
肆、結論
壹、 前言
十九世紀臺灣開港通商後新帝國主義與工業革命之風拂進臺灣
漸渲染了當時傳統的臺灣社會明清之際中國手工業逐漸發達而臺灣
正好處在移民開墾的階段無法立即建立起健全的手工業發展加上當時
臺灣主要從事生產農產品資源有限遂而以農產來換取日常物資又因
為臺灣地理位置的因素位處對外貿易的航線樞紐與中國進行日常生活
物資的買賣,各取所需,逐漸形成頗有特色的「區域分工」
1
即便如此,某些手工業仍然在臺灣逐步發展起來,其中以「打鐵舖」
最為重要舉凡刀具鋤頭剪子些與日常生活甚至是農事生產息息
相關的工具,都 必須要靠鐵匠敲打後才能利用《天工開物》〈錘鍛〉
篇的開頭就提到︰五兵之內六樂之中微鉗錘之奏功也生殺之機泯
然矣。
2
因此打鐵舖的存在,自古以來皆相當重要且有其特殊的代表性
意義。
日治時期以降隨著工藝技術的日漸精進打鐵業這樣的傳統產業日
漸沒落;日本治臺期間將製鐵事業發展為現代化產業,於 1907 年在臺灣
成立「臺灣鐵工株式會社」
3
並強調「臺北鐵工所」係一臺北之新起業
4
象徵製鐵事業正式進入新式化的工業製程手工打造出來的鐵製器具,無
論品質或產量都不比現代化工廠成品的標準導致打鐵業成為夕陽產業
之一近來鐵材逐漸被鋼材所取代傳統打鐵舖的生存更加困難店舖所
剩無幾。
打鐵業在臺灣社會中所代表的意義不僅止於是一項傳統產業而是
在此產業背後所反映出之社會產業經濟結構的轉變尤其是在開發較早的
淡水是故本研究所要呈現的內容除了是淡水打鐵業現況的研究外
為重要者係作為一淡水傳統產業未來性的分析藉由打鐵業當今所遇之困
境,加以思考未來轉型發展的可能。
1
林滿紅《茶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2011
7-9
2
明.宋應星撰;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5 年,頁 218
3
《臺灣日日新報》 2632 「雜報」〈臺灣鐵工株式會社之設立〉,臺灣日日新報社,1907
2 13 當時設立鐵工株式會社的目的是要修繕眾多糖廠的廠房設備摘其內文如下︰
業期先修繕臺灣製糖會社之機械及應地方之定買現在臺灣有五十七之製糖會社該地工場
之設備,不時都要修理設備,最為不便;若常設一工場,以慰需用者之渴望。」
4
《臺灣日日新報》 2635 「電報」〈臺北之新起業〉臺灣日日新報社1907 2 16 日。
2
一、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偶然的機會中注意到淡水路上老舊的打鐵店舖老師傅新菜刀,
鏗鏘有力的打鐵聲呼呼作響的風爐聲不禁讓我思考這些打鐵舖存在的
意義這些打鐵舖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它們於過去的臺灣社會中,對庶民生
活的重要性何在是否提供當時居民之生活起居的基本需求以及當今現
代化工廠林立對於打鐵舖所形成的衝擊與影響又如何這一連串的問題
便激起了我對於打鐵舖研究的興趣。
打鐵舖在臺灣開發史中有著一個相當重要的代表意義那就是庶民
生活的習慣與地方產業發展的型態都可藉由打鐵產業的興衰來看出其變
又打鐵的原料來源與技術的傳承也是打鐵產業當中的關鍵研究生
活性產業的發展有助於我們了解過往社會的民間生活以及生活習慣的
演變。當今工業化社會的「標準作業流程」,無疑對傳統產業產生衝擊,
新式的現代化廠房建材機械設施交通建設傳統打鐵工匠幾乎不可能
憑藉手上的工具與技術來製作生產日治時期的這些製鐵需求勢必要由
現代化的製鐵工廠來加以滿足
5
,因此打鐵舖的功能更加明顯的侷限在家
庭用與農事用的器具之上淡水的打鐵舖也逐漸的走向此方向之發展
前國內歷史博碩士學位論文尚未有針對打鐵舖進行研究之著作故與在地
歷史相結合的打鐵舖,甚俱研究價值。
二、文獻回顧與探討
(一)曾家浪〈台灣地區傳統打鐵店的技術變遷〉臺北華梵大學建
築學系碩士班論文,2007 年。
打鐵業係一重要的手工產業此論文以很特別地「殖民現代
性」角度切入現代工業的興起逐漸取代這類傳統工業的生存。
明治維新以降日本以其工業發展優勢在殖民時期對臺灣所採
行的技術革新更使臺灣傳統打鐵業受到嚴重的衝擊逐漸地被
「現代」所孤立。
此論文旨在找尋賦予打鐵業生存的歷史意義以及其技術
發展對社會變遷的影響進而提供鄉土教學的素材並試圖在現
代化的角度下進行剖析進而找到打鐵業所面對的困境之各類因
這些分析將做為傳統產業走向「現代性」之發展中最好的借
鏡。是故此文除了對於傳統打鐵業的技術傳承有所記錄分析外,
並對於傳統產業的未來展望作出一建設性之參考意見。
(二)張振榮〈傳統打鐵工藝產業之研究與創新—以埔里打鐵街為例〉
彰化: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此論文強調的是產業文化對於傳統產業轉型的影響利用當
5
臺灣大百科全書,條目︰臺灣金屬工藝發展概論,網址︰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4641&Keyword=%E6%89%93%E9%90%B5 (Accessed
13.03.2013)
3
地的文化特色做為商品設計製造的元素藉此以增強該系列產
品的獨特性與消費的生命週期。
以南投埔里打鐵街為主要研究範圍藉由訪談與田野調查,
瞭解打鐵街的生產工具技術進而發現傳統產業的問題與改善
方向然而此研究最重要的一項發現是因為產業型態的改變,
農業用具的使用不若過往普及且年輕人傳承此傳統工藝的意願
不高故將設計產品的種類以當今消費市場較能接受的桌椅為主
要的方向。此發現將有助於我們思考傳統打鐵業轉型的可能性,
可做為現代反思地方性傳統產業所面對之困境與其出路。
貳、 淡水打鐵產業之發展
淡水在十八世紀時已逐漸有漢人的移墾聚落形成乾嘉之際出現了一
股漢人移民潮淡水也在此時湧入為數較多的移民人口,無論是拓墾或貿易
皆有逐漸興盛之勢。1860 年,中國簽訂天津條約,臺灣正式開港通商,淡
水成為臺灣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
6
不過臺灣的通商貿易型態,仍然是以輸
出農產品輸入日用品為主無論是開港前後手工業發展不佳的情形皆普
遍出現在臺灣的經濟體系中不過移民社會重要的開拓與生活用具卻因為
其特定需求而有了發展的契機,其中最具代表性者即為打鐵業。
打鐵業在拓墾社會中的重要性在於提供了日常生活刀具鐵器的來源
諸如菜刀剪子鍋爐等且當這些器具磨損、損壞時,也要依靠打鐵工匠
的技術與器具才能得到妥善的維修另一方面開拓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便是
耕種耕種所需的鐮刀鋤頭柴刀圓鍬等亦須經由打鐵舖生產製作後
方能使用因此打鐵產業在傳統社會中的重要性在於提供人們生活上最基
本的經濟需求故此一手工業的發展與臺灣開發史的關係甚為密切如淡
水地區即有此類傳統的打鐵舖然而傳統產業的沒落與興衰亦可自打鐵
業的現況中略窺一二以下將針對淡水地區打鐵事業中對於農村生活而言
甚為重要的牛車輪作簡單的介紹,並分析其銷售顧客群與市場分布。
一、農業用具—牛車輪
牛車係農業社會中最重要且普遍的運輸工具
7
,除了由牛隻提供動
力來源外車體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即為車輪淡水地區早期為供應農
業需求,在今北淡水
8
一帶曾有數家打造牛車鐵輪的店家
9
,負責製作保
6
戴寶村,〈淡水河系與北臺灣的發展〉《臺灣學通訊》,第七十三期,2013 年,頁 6
7
張森富等〈經濟志〉農業篇,《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年,
1163
8
北淡水︰即為舊地名之「水碓」。據《臺北縣志》中的記載︰「以舊日水碓莊而得名,相傳永
曆、康熙時期,泉州人連良溪所闢。以設水力精米碓於此,故名。」;又《淡水鎮志》中的記
載︰「在淡水河下游北岸,淡水赴金山與北新莊公路交會處。海拔約四○公尺。往昔居民設水
碓以水力樁糙米之處故以名盛清沂《臺北縣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 年,
1298;白惇仁等,《淡水鎮志》,臺北︰淡水鎮公所,1989 年,頁 98
4
護牛車輪的鐵皮牛車輪製造之匠藝難度頗高,其木輪部分因受力甚大
故須選擇質地較為堅硬的木材來加以製作,而通常都以櫸木為之。
10
木製車輪完成後仍不能馬上使用須經由打鐵舖的加工始可完成
打鐵匠會在木輪外側加裝鐵圈即為輪輮然而輪輮的製作與安裝才是
真正的工藝展現所在通常此一作業需有兩至三名打鐵匠通力合作
輪輮的鐵料放至火爐中鍛煉等成型後取出放入冷水降溫定型再將木
輪放置於地面或工作平臺上把輪輮套在木輪之上敲打以使輪輮與木輪
能緊密合一最後用釘釦加以固定即算是完成此一重要且基本的農家
必需品。
然而此農村搬運工具已經逐漸減少甚至消失《重修臺灣省
通志》〈農業篇〉的記載︰「耕耘機拖車出現以後,牛車就受影響了,
加以違規拼裝車之競爭,牛車就慢慢的消失。
11
且隨著科技的發展,
出現了「農地搬運車」,係國人自行研究設計的農業機械,代替了牛車
與人力,作為農村的搬運主要工具。
12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發現,傳統牛
車之功能已漸被現代化的農業機械所取代因此牛車輪的需求也隨之降
低,導致打鐵業在此一項目的經營上不若過往農業社會的穩定。
二、製作鐵器與銷售客群
傳統打鐵舖多為家庭式的經營模式其設備以「火爐」為主加上
「煽火風箱」「鐵砧」「鐵鎚」等設備與工具打鐵舖的工作過程既費
力、費時又須耐高溫,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13
從生鐵原料到製成可用的
工具要經過反覆的熔煉敲打方能完成而煉鐵的火候錘打的技巧,
全憑經驗與技術來操作。
淡水鐵具之善巧耐用,藉口耳相傳而遠近馳名
14
,客群除來自淡水
本地外北海岸沿途的三芝石門金山,臺北市的北投、士林、陽明
淡水河對岸之八里林口等地皆有消費者常不遠千里而來親臨
訂製、選購。
15
9
如「刣狗注子牛車店」「萬字號打鐵舖」這些今日已不復存在的店舖。
10
櫸木俗名為雞油、雞母樹,因其刨光後表面會有如塗上油蠟般的光澤,故以稱之。此木木材
強韌,為闊葉樹中最優良木材之一,可製臼杵、車輪、船骨、船舵及電柱上之橫木等。姚鶴
年等,〈經濟志〉林業篇,《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年,頁
119呂福原等,《台灣樹木解說(三),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9 年,頁 63臺灣大
百科全書,條目︰台灣櫸,網址︰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5292&Keyword=%E6%AB%B8%E6%9C%A8
(Accessed 16.03.2013)
11
張森富等〈經濟志〉農業篇《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年,
1163
12
張森富等〈經濟志〉農業篇《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年,
1180
13
〈手工煉製百年傳—淡水蘇家打鐵舖〉《金色淡水》,臺北︰淡水鎮公所,2008 年。
14
〈手工煉製百年傳—淡水蘇家打鐵舖〉《金色淡水》,臺北︰淡水鎮公所,2008 年。
15
林保堯,《淡水地區無形文化資產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編號 2009-02-A02「個人:蘇聰敏
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9 年。
5
打鐵過程尚未機械化的時代從冶煉到錘打通常需要鐵匠與數名
助手配合操作。
16
日治時期的〈淡水鐵鍋製造所調查報告〉中,可以看
出製造鐵鍋時其分工情形與薪資的分配該所當時共有十三名工匠,
每四人一組採行每班六小時之三班制並設有一位共同使用的維修工
匠。
17
茲將該報告的內容整理如下(請參見〈表 1-1)︰
〈表 1-1〉淡水鐵鍋製造所職工與薪資一覽表
職稱
工作內容
薪資(單位︰圓)
修理人
鑄模製造與器具維修
30
頭手
熔鐵並將其移入鑄模
27
二手
操作火爐
15
三手
操作風櫃(風箱)
11
四手
雜役
7
每月薪資總計
210 圓(一位修理人加上三組工匠)
資料來源︰筆者自製,參考資料自︰伊知地嚴麿、田邊一郎,〈淡水鐵
鍋製造所調查報告〉《臺關》,臺北︰臺關會,1907 年,頁 20
然而,在這份報告中也針對該所的收支情形有所記錄;這份報告
刊登的時間為 1907 9 月,在該年 2 月至 7 月,其平均一個月之收支
情形大致如下(請參見〈表 1-2〉)雖說該製造所的經營狀況尚未穩定,
但這份報告也針對未來該所平均每個月的發展作出評估(請參見〈表
1-3,可望轉虧為盈,顯示此項鐵鍋製造事業有良好之發展潛力。
〈表 1-2〉淡水鐵鍋製造所—1907 2 月至 7 月每月平均支出統計
數量(單位︰斤)
金額(單位︰圓)
支出
6,000
130
15,000
180
-
210
-
80
-
6
-
60
-
20
-
686
收入
4,000
360
-
360
總計
虧損 325
資料來源︰筆者自製,參考資料自︰伊知地嚴麿、田邊一郎,〈淡水鐵
16
伊知地嚴麿、田邊一郎,〈淡水鐵鍋製造所調查報告〉《臺關》,臺北︰臺關會,1907 年,頁
20
17
伊知地嚴麿、田邊一郎,〈淡水鐵鍋製造所調查報告〉《臺關》,臺北︰臺關會,1907 年,頁
20
6
鍋製造所調查報告〉《臺關,臺北︰臺關會,1907 年,頁 21-22
〈表 1-3〉淡水鐵鍋製造所—1907 9 月所作之未來每月支出評估
數量(單位︰斤)
金額(單位︰圓)
支出
38,400
960
48,000
576
-
210
-
90
-
6
-
70
-
30
-
1,942
收入
26,800
2,412
-
2,412
總計
盈餘 470
資料來源︰筆者自製,參考資料自︰伊知地嚴麿、田邊一郎,〈淡水鐵
鍋製造所調查報告〉《臺關,臺北︰臺關會,1907 年,頁 21-22
然而,現今的打鐵事業已用馬達風箱、電動大鎚、電動砂輪等新
式機械器具,一人即可操作。煉鐵昔日多用焦煤,現則用品質好、溫
度高的無煙煤炭而淡水的正三號打鐵舖仍是使用煤渣作為燃料
18
於鐵料的來源,以往全程純手工打造時,多採購大型船隻船板解體的
回收鋼材或進口廢鋼如今則改用汽車的回收鋼材
19
目前製程工序都
由上下游的工廠分工如打鐵舖的刀具是向上游工廠買半成品來磨刨、
成型即可。不過相對於其他產業,打鐵事業仍係一費力、費時的辛苦
職業,若現有師傅逐年退休且無傳承者,則此項技藝恐將難以延續下
去。
20
參、 淡水打鐵舖—正三號打鐵舖與順利打鐵舖
21
一、 正三號打鐵舖
18
〈手工煉製百年傳—淡水蘇家打鐵舖〉《金色淡水》,臺北︰淡水鎮公所,2008 年。
19
陳世音等〈經濟志〉工業篇《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年,
2178
20
林保堯,《淡水地區無形文化資產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編號 2009-02-A02「個人:蘇聰敏
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9 年。
21
此處關於打鐵舖之相關內容係根據蘇聰敏周阿鋒周金標師傅之口述訪談記錄羅元祺,
〈蘇聰敏先生口述訪談記錄〉臺北︰正三號打鐵舖2012-2013 年;羅元祺〈周阿鋒先生口
述訪談記錄〉,臺北︰順利打鐵舖,2012-2013 年;羅元祺,〈周金標先生口述訪談記錄〉,臺
北︰順利打鐵舖,2012-2013 年。
7
淡水地區近幾十年來的打鐵事業幾乎都是由蘇田岸的「正三號
打鐵舖」傳衍出來其完整歷史已有百年之久二十世紀初蘇田岸
向一位謝姓打鐵匠學藝後來被招為女婿承繼了謝姓師傅的打鐵事
業,開設「正三號打鐵舖」,店址在淡水龍山寺左側。
22
至其子蘇江
水經營時,擴大店舖規模打造農業所需的鐵器如鋤頭鐮刀、豬
扒等家庭用具的菜刀剪刀在漁業方面,船隻使用的錨頭扒粉
23
的「蟯子扒」,抓鰻魚的「土龍义」等,均極受農民、漁民的喜
由於能針對農、漁業之各種需求打造鐵製工具所以正三號打鐵
舖即便是沒有招牌,慕名而來的顧客仍是絡繹不絕。
24
文蛤為海埔地之簡單養殖產物淡水河沿岸之淺灘為其適宜之生
長地故從事採集文蛤之漁民亦有不少漁民使用打鐵舖所作之「蟯
子扒」其收穫量頗多此扒形如半月狀月弦部份長度約二尺二
裝置一排釘耙耙尖角度微向內傾耙柄連結木竿繩索並於
釘耙後方套上一面大細網利用漁船開往河面逆向潮水橫放漁民再
使用「蟯子扒」緩緩扒泥收撈便可採集文蛤。因工具方便,且一
船一人即可同時輪流操作多組其漁獲收入甚為豐富關於頗具特色
「蟯子扒」《重修臺灣省通志》中有特別的記錄︰「臺北縣淡水使
用蛤耙之構造分耙柄耙框囊網、大籠、曳繩等部,作業漁場在
淡水河口一帶,使用漁船為舢舨,漁獲物以蛤苗為主。
25
「土龍义」則是捕獲鰻魚之器正面如手掌五指有長短五支鐵
背面另有一支倒鉤突出於爪座後安裝一支長木柄為把手漁民
捕鰻時以义尖插入淺泥三至四尺深把柄用力轉二圈半後抽出纏繞
在义爪倒鉤上的鰻魚隨之被拉起即可順利捕獲以上這些工具都需
要精巧的打鐵技術,才能製造有利漁撈的鐵製漁具。
二十多年前,「正三號打鐵舖」從龍山寺旁遷至中山路現址。後
因蘇江水身體欠安轉由其子蘇聰敏回來繼承家業正三號打鐵舖進
入第六代經營。
26
淡水之打鐵舖於興盛時期至少有六家以上,但隨著
農漁業漸趨衰退新興工商市鎮發達已不見大型農具使用只有小
件鐵具的需求打鐵舖也因此逐漸凋零現今顧客多為在自家栽種幾
畦葉菜瓜果的老農或是空暇時前去耕種休閒的退休人士顧客多來
購買翻土整地的農具鐮刀菜刀剪刀等;而鐵器整修、刀具磨利
22
淡水龍山寺之所在地附近,為設立之時淡水地區的代表性市集,不同於同時期臺灣各地龍山
寺初建時選擇在市街邊緣或郊區。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7 年,頁 401
23
即為「文蛤」喜棲息於沿岸之淺海陳清春等〈經濟志〉漁業篇《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年,頁 449
24
〈手工煉製百年傳—淡水蘇家打鐵舖〉《金色淡水》,臺北︰淡水鎮公所,2008 年。
25
陳清春等〈經濟志〉漁業篇《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年,
356
26
〈手工煉製百年傳—淡水蘇家打鐵舖〉《金色淡水》,臺北︰淡水鎮公所,2008 年。
8
等服務也是常有的工作。
二、 順利打鐵舖
「順利打鐵舖」是中寮
27
子弟周金標所開設的打鐵舖。周金標於
水源國小畢業後,便赴三重臺北大橋邊的一家鐵工廠當學徒
28
,與師
「鴉片燦」學藝當時主要所學是刀類如豬刀沙西米刀、菜刀
等刀具經過三年的學徒生涯回到淡水因本身缺乏農漁業鐵器的打
造技術周金標遂以半徒師身份正三打鐵舖」蘇江水為師
習打造民生鐵器。
周金標在淡水正三號打鐵舖研習三年後於北部展開學習之旅,
以半徒師的的身份加入三峽大溪桃園中壢等地的大小鐵工廠,
觀摩師傅們的打造技巧及經營策略因此他能綜合各家技術之長,以
培養出自身特色服役退伍的半年後周金標決定自行開設打鐵舖,
1974 9 月在英專路開設打鐵店舖,並取名「順利打鐵舖」。
周金標匠藝精巧在正三號打鐵舖習得許多需特殊技巧打造之鐵
,如草鞋釘
29
閹豬刀、青草仙粒仔刀
30
打石鐵鑽
31
土龍义等
因此有需求的顧客即使遠在石門金山陽明山八里林口等地,
皆不遠而來周金標並能針對客戶需求改良鐵器如淡水八里一帶
的漁民原用重達七十斤的「桃葉形」船錨錨身太重且體積很大,
船隻不易找到合適地點拋錨,周金標將其改良成「竹葉形」,且僅需
二十五斤下錨定著更形牢固漁民大為讚許紛紛採用又如農用
鋤頭周金標為提升農民使用鋤頭之便利性將鋤頭採「雙面刃」
面,一邊可鏟地起土、一邊可挖竹子,兼具兩種功能,受益頗多。
32
周金標自踏入打鐵業迄今已過五十年的打鐵生涯但他也深嘆
這樣的打鐵技藝因為辛苦而導致後繼無人恐將難逃失傳的命運。
不過幸運的是其打鐵舖搬到中正東路現址後其子周阿鋒接手經營,
且依舊有許多顧客上門光臨,仍能將這份技藝傳承下來。
33
淡水地區除了有匠師技藝的打鐵舖外,近三十年來其他鐵工廠
多轉變為鐵窗鋁門窗鐵角架金屬看板、廣告招牌等之店舖。但
這些店家都是在客戶下訂後委由其他工廠製作店家多不自行製造
27
即今忠寮里,以中田寮莊(開闢之時結茅屋於此,以位置居中,故名)得名。相傳均為康熙
時泉州人何姓所闢。盛清沂,《臺北縣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 年,頁 1295
28
臺北大橋不僅改善了三重交通,同時也改變三重產業型態和人口分布,三重的工業主軸才由
農業逐漸過渡到工商業,更是許多鐵工廠、印刷廠、紡織廠、機器製造廠、化學藥廠等的集
中之處。李乾朗等,《三重市志續編》,臺北︰三重市公所,2005 年,頁 401-402
29
上山爬坡安裝鞋底用。
30
藥草師傅所用的刀具,作割開人身表皮蓄膿腫泡之用,以便清洗、消毒、施藥。
31
打造石碑、墓碑,或在其上刻字的工具。
32
謝德錫,〈執著堅忍的創意匠師—淡水鐵匠師傅周金標〉, 黃繁光提供。
33
謝德錫,〈執著堅忍的創意匠師—淡水鐵匠師傅周金標〉, 黃繁光提供。
9
只負責安裝作業再者許多金屬品用店亦轉型為五金行販賣刀鋸
鑽鎚鍊鎖釘鉚等貨物不過這些傳統產業與零售材料行也因為新
式超市量販店的競爭而漸趨沒落與打鐵舖相同的是此類店舖皆
成為淡水庶民生活走向現代化、工商化的指標性見證者。
肆、 結論
淡水在臺灣歷史中的定位因為開發甚早而有其代表性漢人移墾社
會的最重要經濟模式即為「農耕」,而農耕的類型則以水田、旱田為之,
原住民傳統的採集游耕式經濟逐漸被定居農業所取代因此工具的使用
便成為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臺灣拓墾社會中鐵製農具是最重要的農村生
產工具諸如鋤頭鐮刀柴刀、剪子等;又一般家庭日用之菜刀、鐵鍋
等鐵器皆需要由「打鐵舖」製造生產以便於提供拓墾移民的需求
「打鐵」這項手工業的發展自然與當地居民的人口結構經濟模式有
其密切關連是故本文探討的是從打鐵業的興衰來看淡水地區的經濟模
式之轉變,並藉由口述訪談與文獻史料加以佐證。
日治時期以降傳統手工業受到新式西方工業的影響而逐漸走向衰微,
現代化的工廠取代傳統打鐵舖的功能尤其許多鐵器零件傳統打鐵舖幾
乎無法與新式工廠競爭遂逐漸成為一夕陽產業然而打鐵舖在過去於
淡水的農、漁業中,卻提供了許多工廠所無法「客製化」的特殊用具。
打鐵舖在傳統社會中的價值,在於「體貼」。如順利打鐵舖之周金標
師傅就常針對各種農耕漁獵之需求來加以設計改良現有的鐵製工
讓打鐵舖的經濟功能更貼近顧客的需求現代化工廠講求的標準化製
作流程難以針對客戶的個別需求而改變所生產的鐵器所以打鐵舖所提
供的客製化鐵器能夠使顧客的交易過程中增添許多人情味這項特點係
現代化工廠很難達成的特質。
淡水之古蹟歷史皆很悠久但頗具特色的傳統地方產業卻難以繼續
經由此研究之探討仍認為地方政府的鼓勵與輔導至為重要如南投埔里
打鐵街,即是由埔里鎮公所進行「造街計畫」,結合觀光與地方產業,為
打鐵街重新找回其在現代社會中之價值頗具成效是故除了輔導打鐵舖
進行工藝品製作之轉型外亦可經營「淡水文化藝廊」類型之地方文史觀
光景點自淡水老街向外延伸永樂市場龍山寺正三號打鐵舖、重建
街一帶成為具有當地特色之觀光景點除了可以保有原有的市街店舖之
亦能藉由地方政府之宣傳規劃連結許多具有特色之景點與店舖,
打造出屬於淡水的特色藝廊為打鐵舖此種傳統產業提供再活化的契機,
成為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之一。
參考文獻
10
一、 史料
1. 伊知地嚴麿、田邊一郎,〈淡水鐵鍋製造所調查報告〉《臺關》,臺北︰
臺關會,1907 年。
2. 明.宋應星撰;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5
年。
3.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臺灣日日新報社。
二、 專書
1. 白惇仁等,《淡水鎮志》,臺北︰淡水鎮公所,1989 年。
2. 呂福原等《台灣樹木解說(三)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9 年。
3. 李乾朗等,《三重市志續編》,臺北︰三重市公所,2005 年。
4.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 年。
5. 林保堯,《淡水地區無形文化資產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北:臺北縣
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9 年。
6.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
聯經出版,2011 年。
7. 盛清沂,《臺北縣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 年。
8.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2-1998 年。
三、 期刊論文
1. 〈手工煉製百年傳—淡水蘇家打鐵舖〉《金色淡水》臺北︰淡水鎮公所
2008 年。
2. 張振榮〈傳統打鐵工藝產業之研究與創新—以埔里打鐵街為例〉彰化
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3. 曾家浪,〈台灣地區傳統打鐵店的技術變遷〉,臺北:華梵大學建築學系
碩士班論文,2007 年。
4. 謝德錫,〈執著堅忍的創意匠師—淡水鐵匠師傅周金標〉, 黃繁光提供。
5. 戴寶村〈淡水河系與北臺灣的發展〉《臺灣學通訊》第七十三期2013
年。
四、 口述訪談
1. 羅元祺,〈蘇聰敏先生口述訪談記錄〉,臺北︰正三號打鐵舖,2012-2013
年。
2. 羅元祺〈周阿鋒先生口述訪談記錄〉臺北︰順利打鐵舖2012-2013 年。
3. 羅元祺〈周金標先生口述訪談記錄〉臺北︰順利打鐵舖2012-2013 年。
五、 網路資源
1. 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2. 淡水區公所︰
http://www.tamsui.ntpc.gov.tw/web/Home?command=display&page=flash
3. 百年打鐵店—豐收工具網︰http://tools.aircamel.com.tw/store_introdu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