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淡水地區近幾十年來的打鐵事業,幾乎都是由蘇田岸的「正三號
打鐵舖」傳衍出來,其完整歷史已有百年之久。二十世紀初,蘇田岸
向一位謝姓打鐵匠學藝,後來被招為女婿,承繼了謝姓師傅的打鐵事
業,開設「正三號打鐵舖」,店址在淡水龍山寺左側。
22
至其子蘇江
水經營時,擴大店舖規模,打造農業所需的鐵器,如鋤頭、鐮刀、豬
扒等,家庭用具的菜刀、剪刀;在漁業方面,船隻使用的錨頭、扒粉
蟯
23
的「蟯子扒」,抓鰻魚的「土龍义」等,均極受農民、漁民的喜
愛。由於能針對農、漁業之各種需求打造鐵製工具,所以正三號打鐵
舖即便是沒有招牌,慕名而來的顧客仍是絡繹不絕。
24
文蛤為海埔地之簡單養殖產物,淡水河沿岸之淺灘為其適宜之生
長地,故從事採集文蛤之漁民亦有不少。漁民使用打鐵舖所作之「蟯
子扒」時,其收穫量頗多。此扒形如半月狀,月弦部份長度約二尺二
寸,裝置一排釘耙,耙尖角度微向內傾,耙柄連結木竿、繩索,並於
釘耙後方套上一面大細網;利用漁船開往河面逆向潮水橫放,漁民再
使用「蟯子扒」緩緩扒泥、收撈,便可採集文蛤。因工具方便,且一
船一人即可同時輪流操作多組,其漁獲收入甚為豐富。關於頗具特色
之「蟯子扒」,《重修臺灣省通志》中有特別的記錄︰「臺北縣淡水使
用蛤耙之構造,分耙柄、耙框、囊網、大籠、曳繩等部,作業漁場在
淡水河口一帶,使用漁船為舢舨,漁獲物以蛤苗為主。」
25
「土龍义」則是捕獲鰻魚之器,正面如手掌五指,有長短五支鐵
爪,背面另有一支倒鉤突出,於爪座後安裝一支長木柄為把手。漁民
捕鰻時以义尖插入淺泥三至四尺深,把柄用力轉二圈半後抽出,纏繞
在义爪倒鉤上的鰻魚隨之被拉起,即可順利捕獲。以上這些工具都需
要精巧的打鐵技術,才能製造有利漁撈的鐵製漁具。
二十多年前,「正三號打鐵舖」從龍山寺旁遷至中山路現址。後
因蘇江水身體欠安,轉由其子蘇聰敏回來繼承家業,正三號打鐵舖進
入第六代經營。
26
淡水之打鐵舖於興盛時期至少有六家以上,但隨著
農漁業漸趨衰退、新興工商市鎮發達,已不見大型農具使用,只有小
件鐵具的需求,打鐵舖也因此逐漸凋零。現今顧客多為在自家栽種幾
畦葉菜瓜果的老農,或是空暇時前去耕種休閒的退休人士。顧客多來
購買翻土整地的農具、鐮刀、菜刀、剪刀等;而鐵器整修、刀具磨利
22
淡水龍山寺之所在地附近,為設立之時淡水地區的代表性市集,不同於同時期臺灣各地龍山
寺初建時選擇在市街邊緣或郊區。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7 年,頁 401。
23
即為「文蛤」,喜棲息於沿岸之淺海。陳清春等,〈經濟志〉漁業篇,《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年,頁 449。
24
〈手工煉製百年傳—淡水蘇家打鐵舖〉,《金色淡水》,臺北︰淡水鎮公所,2008 年。
25
陳清春等,〈經濟志〉漁業篇,《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年,
頁 356。
26
〈手工煉製百年傳—淡水蘇家打鐵舖〉,《金色淡水》,臺北︰淡水鎮公所,200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