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鎮瀾宮的正殿媽祖與配祀神像
鎮瀾宮正殿神像位置示意圖
大甲媽祖
二媽吃便
長年鎮守廟中,故又稱鎮殿二媽。因一般信徒祈求焦點都落在鎮殿媽身上,信徒之事全由大媽負責,因此不需出巡、進香,亦不管事,僅享香火,所位高待優,所以被稱為「吃便」(台語中撿現成之意)。
三媽愛人扛
又稱副爐媽,為爐主制度時期由副爐主迎往家內供奉或接受53庄民眾請回家祭拜而命名。相傳在清代,便由此「三媽」前往湄州謁祖刈香(每12年一次),因經常乘坐神轎讓信徒扛著而有「愛人扛」之說。
四媽閹尻川
進香媽之一,又稱正爐媽、衙門媽。據說擅長醫理,有時會藉由乩童看病開藥單,並刮下底座木屑予病患以供藥引,宛如媽祖割肉療疾。久而久之,底座被挖出大痛,因此四媽被戲稱為「閹尻川」。
五媽會
因經常被邀請去參與民間活動,所以稱為五媽會,但目前不在鎮瀾宮。
開基媽
頭戴七條冕旒形制的天妃冠,頭後髮式三分,身著明朝服飾,維持天妃的造型,為宮內傳承最古老的媽祖,也稱開基湄州媽。
千年祭湄洲媽
為民國76年由大陸湄州迎回的媽祖,並自77年起加入遶境進香的行列,與正、副爐媽共同擔任進香媽祖。
長年鎮守廟中,故又稱鎮殿二媽。因一般信徒祈求焦點都落在鎮殿媽身上,信徒之事全由大媽負責,因此不需出巡、進香,亦不管事,僅享香火,所位高待優,所以被稱為「吃便」(台語中撿現成之意)。
三媽愛人扛
又稱副爐媽,為爐主制度時期由副爐主迎往家內供奉或接受53庄民眾請回家祭拜而命名。相傳在清代,便由此「三媽」前往湄州謁祖刈香(每12年一次),因經常乘坐神轎讓信徒扛著而有「愛人扛」之說。
四媽閹尻川
進香媽之一,又稱正爐媽、衙門媽。據說擅長醫理,有時會藉由乩童看病開藥單,並刮下底座木屑予病患以供藥引,宛如媽祖割肉療疾。久而久之,底座被挖出大痛,因此四媽被戲稱為「閹尻川」。
五媽會
因經常被邀請去參與民間活動,所以稱為五媽會,但目前不在鎮瀾宮。
開基媽
頭戴七條冕旒形制的天妃冠,頭後髮式三分,身著明朝服飾,維持天妃的造型,為宮內傳承最古老的媽祖,也稱開基湄州媽。
千年祭湄洲媽
為民國76年由大陸湄州迎回的媽祖,並自77年起加入遶境進香的行列,與正、副爐媽共同擔任進香媽祖。
照片取自:http://m.eunice.bluezz.tw/c.php?id=2058
配祀神
千里眼、順風耳
關於千、順將軍的由來,流傳廣的當屬於明代神怪小說《封神演義》的敘述。二者原本是棋盤山的桃精與柳精,兄名「高明」,因眼睛能看到千里之物,故稱千里眼,弟名「高覺」,因耳能聽到千里外之聲,故稱順風耳,二妖為求功名,遂幻化成人,下山投靠了商紂,並屢屢破解周武王的戰略。當時輔佐武王的名相姜子牙,得知是二妖作祟後,便大鳴金鼓,以混亂順風耳之聽覺;大旗旛揮舞,以遮千里眼之眼,再加以鳥雞黑狗之血驅邪氣,使他們受重傷而亡。後來,他們的魂魄飄到了一座名為「桃花」的山上,轉而成為索婚的厲鬼,直到媽祖將其收伏,才成為媽祖的駕前部將,以其超凡眼力與耳力,協助媽祖救助眾生。
由於千里眼、順風耳為精怪所化,故以裸露的造型呈現。其兇惡面貌、目如銅鈴的造型,符合千、順將軍本來的精怪身分與專擅的神力,亦為對應媽祖的慈悲,以睜眼、兇惡的面貌來嚇阻邪魔凶煞。
關於千、順將軍的由來,流傳廣的當屬於明代神怪小說《封神演義》的敘述。二者原本是棋盤山的桃精與柳精,兄名「高明」,因眼睛能看到千里之物,故稱千里眼,弟名「高覺」,因耳能聽到千里外之聲,故稱順風耳,二妖為求功名,遂幻化成人,下山投靠了商紂,並屢屢破解周武王的戰略。當時輔佐武王的名相姜子牙,得知是二妖作祟後,便大鳴金鼓,以混亂順風耳之聽覺;大旗旛揮舞,以遮千里眼之眼,再加以鳥雞黑狗之血驅邪氣,使他們受重傷而亡。後來,他們的魂魄飄到了一座名為「桃花」的山上,轉而成為索婚的厲鬼,直到媽祖將其收伏,才成為媽祖的駕前部將,以其超凡眼力與耳力,協助媽祖救助眾生。
由於千里眼、順風耳為精怪所化,故以裸露的造型呈現。其兇惡面貌、目如銅鈴的造型,符合千、順將軍本來的精怪身分與專擅的神力,亦為對應媽祖的慈悲,以睜眼、兇惡的面貌來嚇阻邪魔凶煞。